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6月11日,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,乌鲁木齐市秦剧团(新疆秦剧团)演员在演出秦腔历史剧《谢瑶环》。
6月11日,乌鲁木齐市秦剧团(新疆秦剧团)优秀青年演员和妮娜在后台做准备工作。 (王畅彤摄)
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,戏迷们正在观看《谢瑶环》。(陈岩摄)
6月11日,2023年“国风传承丝路戏韵”乌鲁木齐戏曲艺术节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开幕,乌鲁木齐市秦剧团(新疆秦剧团)秦腔历史剧《谢瑶环》作为戏曲艺术节首演剧目登上舞台。
(王畅彤 王煜 赵莉)
经典剧目唤起老戏迷年少记忆
“《谢瑶环》我十几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看过,今天带着小孙女来看,一晃50多年了,听着里头的唱词,往事一下涌入脑海。”演出现场,今年71岁的市民梅娟饶有兴趣地给小孙女讲起过去的故事。她说,重新再看到《谢瑶环》的演出,感觉特别激动。
舞台上,背景幕布随着剧情而变化,声光电的运用为剧情发展作铺垫。花旦唱腔一咏三叹,武生动作潇洒利落。尤其谢瑶环的扮演者、市秦剧团(新疆秦剧团)优秀青年演员和妮娜,激昂处亦有柔弱,豪迈时蕴含细腻。
“谢瑶环虽是一名江南女子,但她女扮男装南巡后,又是一名刚正不阿、不畏强权、秉公执法的巡按形象,与爱人相对时,她又回归为一名柔情似水的女子。”和妮娜说。
整场演出每到精彩时刻,观众叫好声响彻剧场。今年80岁的樊秀云是铁杆秦腔粉,她这样评价《谢瑶环》:“秦腔豪迈激越、沧桑辽阔,吼出来的唱词直击观众的内心,特别是《谢瑶环》这样的名剧,一波三折的剧情引人入胜,希望这样的精彩大戏能常常演出。”
米东区文化馆豫剧团团长周立军也来到现场观看《谢瑶环》,回忆起上一次看《谢瑶环》还是在二十多年以前。“时隔多年,今天能在乌鲁木齐看到这场演出我很激动。演员的表演入木三分,现场气氛也很好。”周立军说。
希望能把好的剧目完整传承下来
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老中青三代演员精湛的演技深深吸引了观众,场内不时响起掌声。
“这部剧我们剧团已经二十多年没演了,之所以选择复排《谢瑶环》,是因为这部戏各方面的行当角色都涉及到了,作为秦腔艺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,大家都希望能把好的剧目完整传承下来,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。”市秦剧团(新疆秦剧团)副团长卡米力江·阿不都克里木说,剧团在决定复排时,请来了当年这部秦腔的首位女主演马友仙做导演,指导青年演员。
今年79岁的马友仙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、秦腔马(友仙)派创始人、国家一级演员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。
今年3月,马友仙来到乌鲁木齐参与《谢瑶环》复排工作。排练期间,马友仙告诉记者:“我演了70多年,学了70多年,现在很欣慰,就是能把我的经验传承给年轻一代,传承给在新疆坚守传统戏曲文化的孩子们。从所有演员饱满的情绪和唱腔中可以感受到,他们全都是剧中人。这部剧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,都在演出中得到呈现和升华。”
马友仙每天都泡在秦剧团排练室里,从唱腔到韵白,再到动作、眼神,一点一点细抠,不知疲倦。她说:“能为乌鲁木齐市民奉上精彩的演出,是我也是市秦剧团所有演职人员最大的心愿。”
当天首演结束,和妮娜与铁剑波、高凯、田香等演员共同谢幕,现场观众致以热烈的掌声。这些演员年龄跨度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,《谢瑶环》可谓是一部云集老中青三代人悉心打磨倾心呈现的精彩剧目。
“马友仙老师曾经勉励我们年轻人刻苦、认真演好每一场戏,用心热爱秦腔艺术。我们一直在努力不负马老师的期望。”和妮娜说。